“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” | TA們喜歡愛這個概念,勝過同他們交往的人
每年的七夕、情人節,朋友圈都一如既往,前一天是單身人士的狂歡,對空窗的自嘲或是對情侶即將恩愛秀的打趣,而七夕當天則是情人們的主戰場,禮物也好,合照也好,向大眾展示愛意的儀式感不能缺少。這種節日的儀式感仿佛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著我們:“單著一個人,你就是不完整的。”
單身焦慮也充斥著整個朋友圈。
我有這樣一群朋友,TA們無法容忍空窗期,更沒有辦法忍受“單身”這樣的標簽。一旦分手,TA們就會急急忙忙的進入下一段戀情。甚至當他們在感受到感情明顯出現不可調和問題時,就會開始找好下家,避免出現空窗的時期。
“有總比沒有好”是我最常TA們講的話。
這樣的單身焦慮來源于很多方面。
家庭中,七大姑八大姨對于婚姻的催促,對是否找到另一半過度的關心,容易讓本身就寂寞的人再次陷入戀愛的焦慮中。
社會中,會告訴你當你擁有另一半的時候,你的人生才是完整的。就像所有的動畫片、電視劇中,人人都會找到另一半。迪士尼中,所有的公主都會找到王子。而往往最后單著的那個,它們用結局告訴你,這是錯的、不好的。
兩個巨大的外在因素,讓你開始不斷的尋找,不斷的尋找所謂的真愛和在一起的人。前兩天看到一個TED的演講片段,演講人這樣說道:
“我們這代人是如此沉迷于開啟余下的生活,以至于他們愿意放棄當下的生活,我們把浪漫這概念浪漫化了,它成了毒瘤。人們喜歡愛這個概念,勝過同他們交往的人。”
除了巨大的外力因素,自身因素也不能忽視。
沒辦法忍受空窗期的人,大多是不懂得獨處的人。TA們通過不斷的進入親密關系,來逃離情感空白的不適。然而不幸的是,這樣的逃離也注定了這段親密關系的不幸福。
當更需要關系時,你即使意識到了親密關系中存在問題,不夠好,卻無法做出切割,對關系渴求甚至會讓你降低自身價值去挽留關系。對這些人來說,忍受關系中的種種問題,比回到一個人的狀態更加輕松。
這些不敢獨自經歷情感空白的人,常常是不肯定自己內在價值的人。他們通過孤注一擲地抓住一段親密關系,來逃避獨處,其實是在逃避那種無人保護、獨自面對充滿威脅的世界的焦慮。
對于他們來說,親密關系是一個防御系統,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、被保護的。空窗,也就意味著失去防御,使得他們不得不以最脆弱的一面來面對可怕的世界。
最后,靠關系存活的人是沒有學過如何好好愛自己的人,他們把愛的期望寄托在別人身上,需要通過別人來自己,從而體現對自己的愛。Daniel在TED中講到“一群從沒學會如何獨處的人,因此也從來沒有學會如何愛自己,于是你請別人來替你完成。”
當我們了解了為什么有些人無法接受空窗期,認為一個人是不完整后,我們該如何做出改變?
我們需要學會獨處,學會自己跟自己相處,自己愛自己的能力。當自身內在足夠完整的時候,我們才有能力擁有一段完整的親密關系,此時相互完整的兩個人才能保證關系的飽和和穩定。
最后,祝愿相愛的人終成眷屬,獨身的人永遠美麗。